智经适时发表不同范畴的的政策研究报告、专题论文和时事分析,欢迎订阅。请输入您的电邮地址,我们将以电邮通知您有关更新。
上月的五一黄金周[1],香港有60万内地旅客到访,较其他旅客多四倍。[2]两者差距虽然巨大,却也是意料中事,毕竟在过去数年,内地人已成为访港旅游业的主要客群,其占访港旅客的比例,更从2012年的71.8%,攀升至2017年的76%。[3]
内地旅客人数众多,而且有庞大的消费力。从2009年开始,内地过夜旅客的人均消费,每年均高于来自其他地区的同类访客。[4]这些年间一直受惠的业界,可能已习惯了内地旅客似云来的日子。
然而,客源过于单一,始终埋藏隐忧。首先,香港不可能永远都是内地旅客的首选目的地。再者,内地过境旅客的人均消费金额,其实已由2013年高峰期的8,937元[5],持续减少至去年的7,010元[6],下跌超过五分之一,虽然金额仍高于其他地区,但长此下去,难免落入困局。无怪乎去年10月公布的《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会将「开拓多元化的客源市场,集中吸引高增值过夜旅客来港」,列为四大发展策略之一。[7]减少依赖单一市场,固然是好,问题是那些「高增值」旅客,究竟从何而来?答案可能是「亚洲新中产」。
201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工作报告,预计亚太区中产占全球中产百分比,会由2009年的28%,增至2030年的66%,约32亿人。[8]该工作报告的作者Homi Kharas在去年发表文章,以中期数据对比预测,指全球中产的增长较预期快。直至2015年,全球中产人口已超过30亿,较预计多约五亿人,当中接近一半居于亚洲。[9]
Kharas指出,从2009至2015年间,每年有大约1.4亿人晋身中产阶层,而未来的10亿新中产当中,估计有88%的人来自亚洲。更重要的是,在2015年,这群中产共花了34.8万亿美元,较2010年的估算高约12%。[10]Kharas 预计,到了2030年,全球中产消费额高达63.9万亿美元,当中57%,即36.6万亿美元,来自亚太区中产。[11]同时,印度中产的消费力,亦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二高,达10.7万亿美元,较排第一的中国少3.6万亿美元。[12]
新中产冒起,为旅游业界带来机遇。有研究亚太区旅游市场的报告指出,近年作为世界经济新引擎的亚洲,向亚太区输出了不少旅客,并估计在2017至2022年间新增的1.8亿旅客人次中,有72%来自亚洲。[13]
由此可见,访港旅游业的新客群,肯定包括这些亚洲新中产。以印度为例,去年有市场调查公司估计,印度中产全年共花费113.9亿美元[14]到海外度假旅行,其消费额更预计会每年上升一成,于2020年达到146.5亿美元[15]。[16]
印度中产「走出去」,不过翻查过去十年印度旅客外游目的地的数据,却发现香港在当地经济环境转好,外游渐趋普遍的情况下,反而无法吸引更多当地旅客,是少数呈负增长的印度旅客目的地。[17]
根据印度旅游局资料,2015年的印度访港旅客较2008年减少了4%。但同一时期,前往其他亚太旅游地区的印度旅客人次,却全数显著增长。其中,到访泰国及印尼的人次分别大增109.1%和105.7%,以中国内地为目的地的,也增加了67.3%,就连升幅较「温和」的新加坡,亦录得30.3%增长。[18]
高增长背后,除了反映印度人出游更为频繁,亦可能代表他们更乐于发掘新目的地。当访港印度旅客的数目多年来变化不大时,澳洲及南韩等新兴目的地,便在短短数年间吸引多逾一倍的印度旅客到访。无论是什么原因,香港若要在这片新兴市场占一席之地,实有需要了解目标客群,制订能够吸引他们到访的策略。
印度旅客增长率「只得三成」的新加坡,便就这些新兴客群进行市场研究,希望找出他们未必考虑到访新加坡的原因。结果发现,尽管印度游客普遍对新加坡印象良好,但他们多数只认识圣淘沙和新加坡植物园等传统景点。[19]该份研究又发现,由于受访者的祖父母和父母到访新加坡时,都去过相同景点,有过相同经历,因此令受访者形成「曾经到访及已经做过」的心态和没有新鲜体验的印象。[20]
觉得新加坡物价高昂,亦降低了印度旅客的到访意愿。有印度人表示,他们可以在杜拜、泰国或马来西亚,以远为相宜的价钱,享受到类似的旅游经历,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到新加坡的意欲。[21]
不过,新加坡政府未有放弃开发印度市场,近年更以「飞机加邮輪」旅游行程作招徕,透过邮轮发展基金(Cruise Development Fund),支持旅行社及活动举办者吸纳更多海外旅客到新加坡开展邮轮旅程。[22]根据新加坡旅游局数据,2016年有10万印度人从新加坡出发,参与邮轮旅游,较2015年上升29%。[23]
香港与新加坡,同样是亚洲较早发展的旅游城市,亦同样有着高昂物价,新加坡吸引印度旅客的策略,对香港或有一定的启发性。事实上,去年在香港因常规邮轮旅程而登船或落船的印度邮轮乘客,虽然只有12,157人次,但增长率却高达254.8%。[24]
根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统计,2015年到访香港的印度旅客人次,为53.2万[25],较印度的官方数据(33.7万)多近六成[26]。两个数字的差距,很大机会是源于不少人的旅程有多于一个目的地。从2013年至2016年的访港旅客数据可见,有至少46%的短途旅客(不包括内地),及高达八成长途旅客,会在同一次旅程到访其他地方,主要包括澳门及中国内地。[27]
由此看来,寻求新鲜感和「抵玩」的新兴中产,即使不倾向以香港为外游的单一目的地,但香港仍可尝试透过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合作,吸引他们在同一次旅程走访包括香港在内的大湾区城市,为旅游业发掘新的增长引擎。
虽然香港现时仍要面对印度旅客不多的现实,但亚洲新中产的来源地,并不限于一个国家。尼尔森公司预测,到2020年,东盟中产人口[28]有望升至四亿。[29]去年年底香港贸易发展局发布的研究亦指出,很多东盟中产仍视香港为非常吸引的短线旅游地点,有接近八成受访者过去两年曾来港一至三次,15%更曾到访四至六次。[30]
但无论如何,香港要把握当中机遇,仍得未雨绸缪,包括提高香港接待旅客的能力。根据香港政府在2013年发表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评估报告》(《评估报告》),香港在2017年仍可应付超过7,000万旅客访港的需求[31],此外,政府会透过宣传推广,鼓励旅客前往不同地区的旅游景点,分流旅客,以免他们过于集中到访如尖沙咀、旺角及铜锣湾等传统旅游旺区。[32]
然而事隔数年,旅客过于集中的问题却未见明显改善,在2013至2016年间,只有8%至9%的过夜旅客,曾到访了机场以外的大屿山;曾到过香港仔的旅客,亦只有2%至3%;来香港远足及郊游的旅客,更仅占1%。反观太平山顶及星光大道[33]等传统景点,均一直能吸引至少20%旅客到访。[34]另外,访港的过夜旅客中,参加自选行程的比例,多年来只维持在4%至5%。[35]
虽然香港政府由2012年起已推出资助计划[36],鼓励旅游业界开发崭新观光产品,以丰富旅客在港的旅游体验及推动旅客前往本港不同地区亲身探索与消费。[37]但截至今年3月,资助计划所批核的46个本土旅游产品,只吸引近五万旅客参加[38],仅及单月访港旅客人数的1%。[39]
由此看来,未来香港社会仍须探讨更多分流旅客方法,才能从亚洲新中产的旅游热中分一杯羮,同时避免访港旅客对个别地区造成的过大负担,平衡旅游业发展及市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1 4月29日至5月1日。 2 「出入境旅客人次 2018年4月29日」。取自香港入境处网站:https://www.immd.gov.hk/hkt/stat_20180429.html,最后更新日期2018年4月30日;「出入境旅客人次 2018年4月30日」。取自香港入境处网站:https://www.immd.gov.hk/hkt/stat_20180430.html,最后更新日期2018年5月1日;「出入境旅客人次 2018年5月1日」。取自香港入境处网站:https://www.immd.gov.hk/hkt/stat_20180501.html,最后更新日期2018年5月2日。 3 「2016年香港旅游业统计」,香港旅游发展局,2017年6月,第8页;「2017年12月份访港旅客统计」,香港旅游发展局,2018年1月,第2页。 4 《香港统计年刊(2017年版)》,香港统计处,2017年10月20日,第337页;《香港统计年刊(2010年版),香港统计处,2010年11月17日,第227页。 5 《香港统计年刊(2017年版)》,香港统计处,2017年10月20日,第337页。 6 《香港统计月刊 (2018年5月)》,香港统计处,2018年5月15日,第239页。 7 《香港旅游业发展蓝图》,商务及经济发展局旅游事务署,立法会CB(4)60/17-18(01)号文件,2017年10月,第4页。 8 Homi Kharas, "The Emerging Middle Cla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ECD Development Centre, Working Paper No. 285, DEV/DOC(2010)2, January 2010, p. 28. 9 Homi Kharas, "The Unprecedented Expansion Of The Global Middle Class: An Update," Brookings Institution, Global Economy & Development Working Paper 100, February 2017, p. 11. 10 同10,第2及15页。 11 同10,第15页。 12 同10,第16页。 13 "Asia Pacific Visitor Forecast 2018-2022 Full Report is now available," Pacific Asia Travel Association, https://www.pata.org/asia-pacific-visitor-forecast-2018-2022-full-report-now-available/, last modified March 6, 2018. 14 按2018年5月25日的汇率,即1美元等于68.3卢布计算。 15 同14。 16 Krystal Chia, "There’s a New Reason Indian Tourists Are Flocking to Singapore," Bloomberg,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7-07-27/forget-casinos-singapore-s-indian-visitors-are-boarding-ships, last modified July 28, 2017. 17 "India Tourism Statistics, 2017," Market Research Division, Ministry of Tourism, Government of India, pp. 99-100. 18 同17,第99至100页。 19 "STB Market Insights: India,"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October 2013, p. 16. 20 同19。 21 同19。 22 同16。 23 同16。 24 「2017年1月至12月邮轮乘客统计﹝按国籍/地区计﹞」,香港旅游发展局,2018年1月。 25「2016年香港旅游业统计」,香港旅游发展局,2017年6月,第43页。 26 同17,第99至100页。 27 「2016年访港旅客分析报告」,香港旅游发展局,2017年6月,第8页;「2014年访港旅客分析报告」,香港旅游发展局,2015年5月,第8页。 28 注:根据有关定义,中产是指每日平均可支配收入为16至100美元的人士。资料来源:「东盟消费者调查:消费喜好」。取自香港贸易发展局网站:http://economists-pick-research.hktdc.com/business-news/article/研究文章/东盟消费者调查:消费喜好/rp/tc/1/1X000000/1X0ACCCO.htm,最后更新日期2017年12月11日。 29 「东盟消费者调查:消费喜好」。取自香港贸易发展局网站:http://economists-pick-research.hktdc.com/business-news/article/研究文章/东盟消费者调查:消费喜好/rp/tc/1/1X000000/1X0ACCCO.htm,最后更新日期2017年12月11日。 30 「东盟消费者调查:对香港的认识和观感」。取自香港贸易发展局网站:http://economists-pick-research.hktdc.com/business-news/article/研究文章/东盟消费者调查:对香港的认识和观感/rp/tc/1/1X000000/1X0ACF6L.htm,最后更新日期2017年12月20日。 31 《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评估报告》,商务及经济发展局,2013年12月,第34至35页。 32 同31,第37页。 33 注:由于星光大道在2015年10月8日起暂停开放,因此没有2016年旅客到访此地的相关数据。资源来源:「2016年香港旅游业统计」,香港旅游发展局,2017年6月,第7页。 34 「2016年访港旅客分析报告」,香港旅游发展局,2017年6月,第9至11页;「2014年访港旅客分析报告」,香港旅游发展局,2015年5月,第9至10页。 35 「2016年访港旅客分析报告」,香港旅游发展局,2017年6月,第7页;「2014年访港旅客分析报告」,香港旅游发展局,2015年5月,第9页。 36「『新旅游产品发展及经费资助计划』2012-2013年度首轮入选产品」。取自香港旅业网网站:https://partnernet.hktb.com/taiwan/tc/industry_news/hktb_updates/index.html?id=967,最后更新日期2013年6月21日。 37 同31,第37页。 38 「新旅游产品发展经费及非经费资助计划 - 第八期入选产品公布」。取自香港旅业网网站:https://partnernet.hktb.com/tc/industry_news/circulars/index.html?id=2975,最后更新日期2018年3月6日。 39 「旅游业最新统计资料概览」。取自香港旅业网网站:https://partnernet.hktb.com/tc/research_statistics/index.html,查询日期201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