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經適時發表不同範疇的政策研究報告、專題論文和時事分析,歡迎訂閱。請輸入您的電郵地址,我們將以電郵通知您有關更新。
智經研究中心今日(2015年1月13日)發表一份有關《香港青年往內地就業態度》意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半(64.7%)受訪青年表示不願意前往內地就業,而表示願意並已採取具體行動去達成內地就業目標的青年只佔全體受訪者4.9%。
為了解香港青年對往內地就業的意願及考慮因素,智經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於2014年8月28日至9月27日,透過電話成功訪問了 1,001 名18歲至29歲,從沒有內地就業經驗的香港青年。
智經研究中心主席李國棟醫生表示﹕「中國是近年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內地經濟在改革開放後崛起,加上其賦予香港『先行先試』政策,對想到內地發展事業的香港人而言,可稱得上是機會處處。今次意見調查反映了香港青年普遍考慮是否往內地工作時,明白個人條件的重要性,中國機會亦並非隨手可得。」
過半受訪青年不願意前往內地就業提出涉及「與內地社會層面」有關的原因(50.9%),當中提及「不習慣內地生活」及「對內地社會有負面印象/內地生活質素差」的分別為18.1%及15.1%。不願意前往內地就業的最主要原因細項之中,最多受訪青年提及「對內地法治欠信心」,佔22.8%。
智經理事及研究召集人李金鴻強調﹕「海外或內地的經濟發展機遇固然為青年提供更多事業發展出路,但考慮是否前往外地發展事業,都應衡量本身的學歷及工作經驗,對當地就業市場及經濟發展水平作評估,不宜盲目追求。」
報告指出,33.2%願意往內地就業的受訪者之中,絕大多數提及「與內地經濟層面有關」(87.2%)為最主要的原因,仔細分析可發現受訪者認為「內地經濟前景較好/未來經濟中心將在大陸」(32.5%)、「內地工作機會較多/較易找到合適的工作」(28.6%)及「內地薪酬福利較吸引」(21.0%)等是吸引他們往內地發展的主要誘因。
調查進一步分析受訪者社會經濟背景,發現教育程度較高,以及個人每月收入較高的香港青年,其前往內地工作發展的意願也相對較高。數據顯示,教育程度為大學或以上的受訪者之中,有38.0%表示願意往內地就業,較大專非學士(33.8%)以及中學程度(23.7%)的受訪者為高。個人每月總收入方面,月入二萬元或以上的受訪者有四成(40.1%)表示願意往內地就業,而一萬元以下的只有20.1%。另外,男性(45.3%)較女性(23.8%)、內地出生(42.4%)較本地出生(31.6%)的受訪者較願意前往內地工作。
李醫生說﹕「過去十年,在內地工作的香港人較多從事經理及行政和專業及輔助專業人員職級,當中許多擁有專上教育水平或具有一定經驗,反映學歷及資歷已成為爭取到內地工作的重要條件。」
調查又將香港青年是否選擇往內地工作的九項考慮因素分為三大層面,包括個人層面(即「個人能力」、「家庭或家人」及「社會網絡」)、內地層面(即「內地經濟前景」、「內地政治前景」及「內地生活質素」),以及香港層面(即「香港經濟前景」、「香港政治前景」及「香港生活質素」),要求受訪青年為每項因素予以評分, 10分代表最重要。
結果顯示,受訪青年往內地就業的主要考慮因素,首五位依次分別是「內地生活質素」(7.98分)、「內地政治前景」(7.49分)、「內地經濟前景」(7.39分)、「家庭或家人」(7.39分)和「個人能力」(7.12分)。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網絡」這項普遍被社會大眾認為是前往內地工作頗為重要的因素,受訪青年評分平均為6.57,只位居第八,亦是九項因素之中受訪者意見分歧最大的一項。
李金鴻表示﹕「從所謂的『推拉因素』這個角度去分析評分結果,可見受訪者在考慮前往內地就業的問題時,主要考慮的是內地各方面的『拉因素』,例如內地的生活質素、政治和經濟前景。至於香港的『推因素』,對於大部分受訪者而言則屬較為次要的考慮。」
除此之外,當受訪者自行說出若要往內地就業感到自己最不足的地方時,有較多的受訪者指出自己「對內地法規認識不足」(36.7%),其次是「對內地就業環境認識不足」(23.3%)、「普通話不夠好」(11.8%),和「對內地生活文化認識不足」(10.2%)。
綜合分析所見,除內地的負面因素外,部分青年更有可能因為自己在內地的勞動市場及客觀條件沒有明顯優勢,對前往內地就業有所卻步。李金鴻說﹕「這次調查的受訪青年從未到內地工作,不願意往內地工作青年佔大多數,並不難理解。我反而很好奇為何有意前往內地就業並已採取具體行動的只有4.9%?政策上可以如何協助有意前往內地就業但尚未有任何準備的青年呢?」
李金鴻建議﹕「若政府打算鼓勵有志往內地工作的青年發展個人事業,應為他們提供更多體驗內地工作環境之機會,並增加青年對內地法規和就業環境的認識。話說回來,無論留港、北上或身處任何地方工作,香港青年要時刻自我增值,無懼各種挑戰,將尋找機會的想法付諸行動,方能成大業。」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