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能源效益標籤引入更多評級方法 2021-04-21香港現行的能源效益標籤制度,會將產品的能源效益分為五級。這種分級方法的好處是簡單易明,但其一些局限,卻有可能教消費者難以掌握當中資訊。本文將分析有關情況,並介紹其他可以幫助消費者作出明智選擇的評級方法。
強制能源效益標籤可涵蓋更多產品? 2021-04-20現時消費者可以透過了解產品上的能源標籤資訊,選購更節能的產品。政府正就相關標籤納入若干新產品種類的建議,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這篇文章將討論擴展計劃,以涵蓋更多產品種類的可能性。
疫苗接種普及後 生活可回復「正常」? 2021-04-17當一些人冀望疫苗的廣泛接種,能終結漫長的新冠疫情,各國認可的疫苗至今卻仍不盡相同,意味即使普遍人接種了疫苗,也不保證於世界通行。這不禁令人疑惑,生活重回正軌的日子,是近是遠?
膠樽回收鏈斷裂 政府新建議能否修補? 2021-04-052019年共有15.5億個飲品膠樽棄置於堆填區,與此同時,本港的廢塑膠回收再造工廠卻收膠不足,反映回收鏈未能連接起來。環保署早前提出落實生產者責任計劃、為交回飲品膠樽的市民提供回贈等建議,這些建議能否修補斷裂的膠樽回收鏈?
語音社交將怎樣改變網絡生態? 2021-03-29一款主打語音交流的社交程式近月在全球爆紅,引起其他社交媒體爭相加入同類功能。與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平台盡力吸引用戶目光不同,語音社交平台反而讓用戶無需盯着屏幕,可以一邊聆聽一邊處理其他事情。語音社交將帶來甚麼機遇?
台灣消費券給香港的啟示 2021-03-24為了刺激本地消費,港府計劃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予每名合資格的18歲或以上香港居民。台灣政府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後,曾向當地居民派發消費券,以振興經濟。但兩名台灣學者研究當時的經濟數據後,發現消費券的經濟效益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該次經驗,可為香港帶來甚麼啟示 ?
現行差餉制度會造成「能者『少』付」? 2021-03-22以現時的差餉計算方式,部分指標屋苑細單位的每平方米應繳差餉,較大單位高。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預告會研究引入累進差餉制,機制該如何改變,才更能實踐「能者多付」的原則 ?
推動數碼經濟發展 資源需放對地方 2021-03-18疫情加速了本港企業數碼轉型和市民使用數碼科技,惟發展數碼經濟不只限於應用層面。早前本港獲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的數碼智能指數,評為全球超級領先的數碼經濟體之一,全球排名第三。本文透過拆解指數中部分評分細項,討論本港發展數碼經濟的優勢和隱患。